2025年3月20日,在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开阳实验室CTO尚进介绍到,开阳实验室致力于技术创新,尤其在技术领域展现特色,为实现技术、质量与品牌的持续提升,实验室聚焦产学研领域,构建良好的架构与集成,并探索新科技的应用。
尚进指出,汽车行业应主动迎接技术变革,引领变革而非追赶。他强调加快完善整车内的数字架构,实现AI技术的全面融入,使汽车成为与PC、手机等兼容的产品形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技术、质量和品牌竞争力,还能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关键领域的赋能。最终目标是使智能汽车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获取市场份额,并推动整个高科技行业的进步。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开阳实验室CTO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那么,如何进一步持续提升技术、质量与品牌?其源泉又在哪里?我将此称为第二次革命,或许要回归技术创新的本源,更多地聚焦于产学研领域,这是开阳实验室极为重大的创新方向。我们不仅要自主开展研发工作,主机厂也要构建好架构并做好集成,针对重点部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学研的作用,使我们在科技前沿的兼容产品架构中,更好地应用新科技。
开阳实验室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在于车内数字化架构的关键部分,另一方面,不仅要实现AI赋能,还要涵盖整个全域,探索如何运用新科技技能。例如,区块链技术备受关注,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开阳实验室旗下的阳光实验室承担此项任务。开阳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平台,不仅致力于产品落地,还涉及企业孵化与资本输出,是一个综合性平台。
当谈及全域AI,或者AI定义汽车时,需要注意的是,其范畴不仅仅局限于智能驾驶和座舱。AI本质上可视为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辅助手段或计算能力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AI与软件定义并不矛盾,它实际上是在软件定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因此,我们常说整车OS支持AI,进而实现从支持AI到兼容AI,最终演变为AI OS。我们当前所讨论的一切,包括AI定义汽车,都离不开产品架构。当我们探讨AI定义汽车时,一方面要考虑车规级要求,另一方面,所有应用于车内的技术都必须满足高质量、高安全、高性价比与低成本等面向B端产品的质量标准。清晰的产品架构、良好的软硬件解耦以及系统集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AI也不例外。
主机厂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自主品牌,我们不仅要扩大企业规模以避免被“卡脖子”,还应具备输出技术,“卡别人脖子”的能力,主机厂更有责任推动AI领域的发展。目前,AI大模型存在两大主要问题,即模型算力和数据。
AI研究的推进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例如,DeepSeek在整体性能方面,尤其是训练和推理性能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另一方面是安全问题,所有AI产品需要从传统的正三角模式转变为倒三角模式。就如同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众多巨头企业一样,在AI领域,一旦涉及应用和商业模式,就离不开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
AI本身存在safety和security方面的问题,而任何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技术都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同时实现高性价比和高安全性。这也是汽车行业能够反哺AI行业的原因,我们能够为AI行业在训练和推理阶段面临的高性能与可靠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产品结构角度看,硬件平台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关注新的推理架构,探索如何以高性价比的方式实现软硬件解耦、集成与优化,从而将相关技术应用于车内。
实际上,上述内容涉及整车OS的延伸,无论是全域AI,还是AI对所有域的赋能,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更体现在产品运行阶段。然而,这里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整车可能仅有一个大型AI引擎,如何让AI服务于多个域?这有点类似于整车外设,即逻辑上单一、物理上可能分布在多个设备上运行的单一整体OS,如何支持全域整车开发?在进入AI时代后,加入AI因素后该如何实现?
我们提出了AI OS的概念,多个域可能会有各自的基础大模型,也可称为AI大模型。我们常说,基于Transformer的大语言模型并非AI的终点,如何持续支持更多AI模型融入,在多个域之上构建生态,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我更关注的是在产品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如何将相关技术应用于车内,这才是AI定义汽车的内涵。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智能驾驶层面,我们讨论过许多关键词,如端到端、两段式和一段式,世界模型在仿真验证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将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思考,空间模型能否应用于智能驾驶领域?我们要重架构、重集成,在全域统一架构下更好地应用各种模型。此外,感知领域仍存在许多corner case需要解决,车内显示也是如此。
在安全方面,若无法清晰阐述AI在L3级自动驾驶中的安全问题,L3级自动驾驶将难以实现,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仅涉及流程和管理体系,更要将安全理念融入产品中,从模型出发,解决AI模型的功能安全问题,进而解决基础大模型的通用安全问题。
谈及全域,先回归到产品开发阶段,仿真、热管理热设计、轻量化、新材料等领域,实际上不难理解,正如AI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一样,在汽车行业应用AI技术,无论是用于减少人力、提高效率,还是突破技术瓶颈,都具有重要意义。
提及英伟达,其最大的优势并非自动驾驶,而是数字孪生和仿真,这也是大量GPU被应用的原因,相比之下,将其应用于自动驾驶只是“牛刀小试”。在我们看来,传统设计中的许多仿真,如热管理仿真,都可转化为数据模型,并且数据模型的精确度可能更高。进一步进行降阶处理后,可应用于车内。无论是机械专业人员还是后来进入汽车行业的IT人员,都会发现许多传统设计中的仿真如今可以应用于车内,这将显著提升车内的整体预测和监控能力,这也是AI定义汽车的最大赋能体现。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智能底盘中,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即数据闭环和SOV。如今,数据闭环已从智能驾驶域扩展到全域,以实现影子模式。而SOV问题,实际上又回到了前几年我们讨论的话题,即建立完整的内部数字架构,这是实现AI定义汽车的前提。数据要件可以简单理解为,在软件定义和整车OS的基础上,使用的工具从模型算法发展到数据模型再到AI模型,实现赋能手段的升级。
另一个方面是生态扩展。如今,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以及其他未来交通形式,都代表着新的庞大产业生态,与汽车制造产业生态具有相似性。那么,为什么整车厂要涉足这些领域?为什么说这是AI定义汽车的扩展?这些领域同样需要电动化和智能化,智能化部分可能与我们的模型相关,甚至在产品栈方面,从芯片到软件,再到部分算法以及整个数据驱动格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不仅能够参与这些领域,还能实现反向赋能,例如在机器人AI方向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可以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
在AI芯片方面,我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启示。在车载推理阶段,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通过对大模型的深入理解,回到硬件架构层面,无论是moe还是其他推理架构,都有可能打破GPU架构的垄断,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模型优化,推动芯片架构的升级。数据隐私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从AI角度来看,数据量更大,但问题的本质并未改变。
我们不应仅仅处于追赶状态,汽车行业或主机厂应主动迎接新的技术变革。我们不应该在新的技术概念出现后,才去思考其如何定义汽车,而应主动引领变革。就持续发展而言,我认为仍需加快完善整车内的数字架构。前几年我们已提出整车OS、整车集中式架构以及SOA等概念,但目前仍未完全实现。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AI的应用绝不局限于智能驾驶域。前几年我们就曾指出,智能化不等于智能驾驶,智能驾驶也不等于无人驾驶。智能化的目标是使汽车成为与PC、手机、数据中心、服务器兼容的产品形态,从而使所有科技,包括数据,都能融入其中。
在此基础上,AI定义汽车才能实现多域应用,多域不仅涵盖研产供销服务以及汽车的几大核心域,还包括产品开发阶段,这只是AI应用的初步提升。升维提升则是将AI技术全面融入车内,使车内架构实现数字化,不仅是软件层面,机械和机电部分也将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架构。如此畅想,这才是真正的AI定义汽车,AI赋能车辆,实现从技术、质量、品牌竞争到将智能化提升至预期目标的跨越。这一目标不仅在于使智能汽车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获取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不会被“卡脖子”,还能凭借新技术实现对关键领域的赋能,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