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多发,广州多举措构筑防灾减灾救灾防线

来源:金羊网2024-05-15 12:34    阅读量:10826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记者从广州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广州深化构建 “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新格局,聚焦“防、救、新”三件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身边和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落实平安广州建设。

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综合防灾减灾多项指标、目标名列全省前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22年“双下降”,在全省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消防工作考核中连续4年优秀,3年荣获第一名。

基层减灾能力建设三项全省第一

防灾减灾基础在预防,功夫在平时。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广州以深入推进国家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重点工程为根本抓手,以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为规划指引,九项重点工程46项任务落地见效,构建了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同时,广州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查明了全市地质、地震、水旱、气象、海洋、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各级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社区与家庭等综合减灾能力以及历史灾害,客观认识了我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市一个集体和一名个人荣获“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创造普查“广州经验”。

5月11日,广东省、广州市举行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市民争相与搜救犬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以示范先行引领创建思路、“五个统一”创建标准、“三位一体”创建模式,标准化推进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构建1+11+31模式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储备规模、应急保障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基层减灾能力建设三项全省第一——全市208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创建总量全省第一;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成数量、全市应急避护场所总面积均为全省第一。

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安装防暴雨自动拦截系统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广州构建防灾减灾救灾责任链条体系,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努力实现防灾关口更靠前、减灾基础更牢固、救灾机制更灵敏。

据介绍,广州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抗强震、救大灾这根弦,按照“五个宁可的要求”常备不懈。三防“1+11+44”防御工作方案和“一点一策”预案更加精准,组织修编应急预案3万多个,开展各类应急演练近10万场次,全市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已全部安装防暴雨自动拦截系统,成功防御至近十年或近二十年同期历史记载4月份最强降雨过程等多项灾害性天气影响。

不仅如此,广州突出预防为主、推进关口前移,不断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提质增效。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森防“十二项硬措施”落地见效,“以水灭火”技战法被应急管理部推广应用,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综合治理。

此外,广州围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宣传节点,以开展防灾减灾“五进”系列活动扩大现场宣传,以开展地标建筑主题点亮活动、广泛投放主题视频海报提升社会面宣传,以推广云平台、云课堂、吉祥物等多渠道推动线上宣传。每年平均举办线上线下防灾减灾宣教活动1000余场,营造了全民关注、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社区减灾救灾真正实现了日常有宣传、风险广知晓、灾前有预警、灾中可避险、受灾得救助。

打通应急管理、社会应急动员 “最后一公里”

走进黄埔区长岭街道和苑东社区,一个三十平方米左右的橙色房屋跃入眼帘,里面陈列着三十多种应急物资,原来这是和苑东社区的微型应急站,这也是广州市创新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广州以综合减灾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现软硬结合,大大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和处置能力,形成社会应急‘一盘棋’,切实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广州聚焦为民主题、坚持社会共治,建成集指挥、值班、会商、监测、调度于一体的现代化应急指挥中心,城乡安全保障联勤指挥机制运行更加顺畅,省、市、区、镇街、社区五级应急防灾指挥体系直通基层“最后一公里”。

不仅如此,广州还组织建设各类应急救援队伍1345支,社会应急力量孵化基地、无人机应急救援中心、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基地在各类应急指挥救援任务中发挥了中枢和尖兵的作用。

关键词:

责任编辑:肖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