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创板开板三周年的临近,科创板将在7月迎来又一轮解禁7月15日晚间,科创板首批9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部分股东主动延期解禁或承诺不减持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上述9家科技创新板首批上市公司延长锁定期并承诺不减持的股票对应市值已达808亿元,占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理论解禁市值的40%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科技创新板限售股解禁整体影响有限,另一方面,伴随着相关股票流动性的改善,科创板整体流动性将进一步提高,为机构投资者等长期资金进入创造有利条件长期资金的加持将进一步缓解解禁压力
公司9个主要股东一起发言
科技创新板新一轮集中解禁又来了从解禁类型来看,本次解禁压力主要来自于首批25家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限售股基于对行业前景和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也为了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增强投资者的信心,7月15日晚间,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重点股东均发声表示愿意延期解禁或承诺不减持
具体为中国郝彤,白蓉科技,新麦医疗,虹软科技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自愿不解禁并延长锁定期6个月,广信光电控股股东主动拒绝解禁,延长锁定期12个月,华星创元,天一尚佳,佳源科技,交控科技的股东承诺在解禁后6个月内不减持股份。
数据显示,上述9家延长锁定期并承诺不减持的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股票对应市值已达808亿元,占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理论解禁市值的40%以上。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表示,科创板9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明确表示了惜售,印证了科创板关键少数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
自开市以来,科技创新板首批上市公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据显示,科技创新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202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28.06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净利润106.13亿元,同比增长12%
实际的减排效果有限。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使没有大股东的保驾护航,科创板的解禁其实影响有限郭盛证券分析师张俊晓表示,客观而言,此轮解禁规模较大,且主要由大股东发起,更容易引发市场担忧但考虑到减持回报的性价比和大股东的减持限制,实际减持影响还是相对可控的,不必过于悲观
根据减持新规,持有pre—IPO股份的股东,大股东,董事,监事的减持比例和时间受到严格限制例如,90日内,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大股东和董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股份的,还应当提前15个交易日进行预披露
与创投机构等股东相比,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急于实现盈利,且考虑到在半年报披露前30日和业绩快报,业绩预告披露前10日不得减持,大股东和董需通过集中竞价方式提前15日披露减持计划如果在此之前进行减持,窗口期将集中在7月的最后一个交易周但集中减持容易造成较大的冲击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减持意愿,减持规模和时间间隔有诸多限制因此,今年集中解禁后短期内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实际减持对股价造成的压力可能相对有限兴业证券策略团队在研报中指出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初步计算,科创板股东解禁后三个月内可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股份市值仅占科创板总流通市值的2%不到,影响程度较为有限。
高增长逻辑凸显
从长期来看,上市公司的长期走势取决于自身基本面,科创板也不例外其六大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持续增长,投资价值有良好的成长性支撑限售股解禁和股份减持不会改变其基本面
在过去的三年里,科技创新板的整体业绩保持了快速增长按照2019—2021年的增长来看,科技创新板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8%,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70%,领先于a股其他板块此外,截至7月16日,已有15家科创板公司发布了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或快报,其中12家公司业绩预增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幅最高的公司为大全能源,预计同比增长335.03%至344.28%
可以预见,未来科技创新板高增长的逻辑将继续凸显,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将越来越深入高盛证券副总经理陆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三周年线上国际路演上直言,科创板上市公司稳定的业绩,投资便利性,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上市交易机制等因素持续吸引着国际投资者
中长期来看,伴随着大量限售股解禁,流通股数量的增加有望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板的交易活跃度,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增持配置意愿兴业证券分析师章启耀表示,未来更多筹码的正常流通将为机构投资者入市提供更好的市场交易条件
关键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